高考结束,2013年高校招录工作即将展开,根据往年警方掌握的情况来看,各种针对考生进行诈骗的案件将进入高发期。为有效遏制此类案件的发生,防止考生及家长上当受骗遭受经济损失,苏州警方特别提示:最近一段时间要特别提防各类“高考诈骗”。
“教育返还”、“财政补贴” 都成了诈骗借口
6月7日上午,沈某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称:其儿子(能说出准确姓名,学生编号)今年参加高考,现财政部门对高中毕业生给予教育返还,约2300余元,要求其与财政部门电话进行联系。
后沈某与此号码联系,对方电话中要求其提供一张银行卡号,声称可以返还2340元,沈某将自己的邮政银行卡号告诉对方,对方称尽快办理,并要求沈某提供银行卡密码等信息。当沈某追问对方是哪个财政所后,对方无法回答,随即挂断电话。之后,沈某到当地派出所反映情况,办案民警立即带其到邮政支局查询沈某银行账户,发现卡中的5万多元还在,因沈某谨慎,未将银行卡密码告诉对方,避免了财产损失。
在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冒充机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应届高中毕业生家长为诈骗目标,通过非法手段掌握学生个人及家庭准确信息后,以“教育返还”、“财政补贴”等为借口,骗取受害人信任,使受害人放松警惕,最终通过银行卡转账方式转走受害人银行卡里的存款。
警方提醒广大应届考生及家长,高考结束,此类诈骗案件将会有所反弹,考生家长若接到此类电话后,坚持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并多加询问,很容易就能识破对方的诈骗伎俩。另外学校等单位应做好考生信息的保密,防止被人非法利用,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损失。
今年6月上旬,江西警方打掉一个贩卖“高考答案”的诈骗团伙。犯罪嫌疑人中3名为南昌在校大一学生,共有12名考生家长受骗。
江西省修水县公安刑侦大队民警日前在排查中发现,有人向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出售考题答案,称购买他们的答案和作弊器材,可在考试中收到答案。其中“高考答案”收费语文、数学为5000元,英语、文综、理综为8000元。民警以要购买考试答案为由与犯罪嫌疑人取得联系,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卢某、张某、涂某、邓某等4人,当场缴获作案电脑4台,信号发射器4台及其他大量作弊用工具。经查,这个由3名南昌大一学生及1名社会人员组成的诈骗团伙,自2012年6月份以来,以出售高考试题答案为由,累计骗取了12名考生家长数万元。
在此之前,以湖北籍犯罪嫌疑人许某为首的高考诈骗团伙,在一些媒体大肆宣传,吹嘘网站独家代理高考原题试卷销售,并以入会员、签协议、风险评估后交保证金或投资入股的形式才能获得原题资料为名骗取信任,使受害考生及家长落入陷阱。该团伙自2009年以来已诈骗作案多起,诈骗金额达300余万元,范围涉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被骗大额现金受害人多达19人,最终被湖北警方一网打尽。
警方介绍,与往年相比,今年兜售高考答案的钓鱼网站制作更加精良,细节更难辨识,许多网站还标榜“多年老牌值得信赖”“准确率最高”“考完付全款”等诱惑信息并展示若干“用户好评”。而在用户与网站进行接洽后,网站常会以“预付定金”的名义要求用户付款,或是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发送病毒。
其实,每当大型考试期间,网上总是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骗局。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保持清醒,及时分辨虚假、敲诈信息,以免上当受骗。网络上存在着一大批以高考辅导、答案售卖为由的钓鱼木马网站,用户在上网浏览时,如遇杀毒软件弹窗警告,最好立即停止浏览,以防中毒。
高考后,几类特殊节点诈骗要当心
根据往年的发案规律,高考前后各种利用高考进行诈骗的不法行为将越来越多,且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行骗者花样不断翻新。
一、“高考”引发链
条式诈骗的三个阶段
1、考前阶段。犯罪嫌疑人以提供试题及答案、传递答案或者“帮助免试入校”等方式实施诈骗。
2、录取阶段。在录取前夕和录取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自称有熟人关系,花钱能上好大学、好专业,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等,从而实施诈骗; 有的还编造或伪造大学录取通知书,让当事人事先将学杂费打入其账户实施诈骗。
3、落榜阶段。在录取结束后,犯罪嫌疑人会假称考生落榜后会想不开而去跳楼或者自杀,利用考生家人的恐慌心理进而实施封建迷信类诈骗。
二、哪些特殊人群
容易被盯牢
在这类高考诈骗中,以高考成绩不理想或填报志愿不理想的考生为主,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进行诈骗作案,极易给考生家庭造成经济和心理上双重打击,社会危害性很大。
有四类考生家长易被骗:
希望孩子读名校的家长:这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读一所名牌高校,以便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或继续深造,不惜花费重金找“门路”;
孩子的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与所填报志愿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有一定差距,为了能让孩子顺利进入所报考的理想院校就读,一些家长容易糊涂上当;
接受不了孩子落榜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名落孙山,为了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够上大学,取得一份大学文凭,一些家长会宁愿通过所谓的“关系”花钱上学;
对高考录取制度不信任的家长:有少数家长就是迷信只要有“关系”就能上好大学,所以就四处托人开“后门”,这类家长也容易跌入骗子的陷阱。
警方为您梳理出六类高考骗术
高考结束后,一些利用高考进行诈骗的不法分子也将“粉墨登场”。警方对这些常见的高考诈骗行为进行了总结,梳理出六类高考骗术,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骗术一 吹嘘有“内部指标”
骗子冒充高校招生人员,或称与高校领导和招生人员有“特殊关系”,吹嘘自己可以拿到内部指标或计划外指标等。更有甚者,还谎称高考成绩低于专科录取分数线的考生也可以被录取为本科,继而要求考生家长事先预付一部分定金,接着便携款潜逃。
警方提示:招生计划必须由省教育考试院公布执行,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或计划外指标。高校招生有严格的录取政策、严格的录取程序和严格的操作规则,用钱不能买分数,用钱也不能让没有达到分数线的考生上正规大学。
骗术二以“自主招生”为幌子
不法分子利用自主招生政策,谎称是某自主招生院校的工作人员,误导学生家长,声称自主招生就是不要分数线,花数万元即可录取。警方提示:自主招生的学校录取新生有两个条件:第一,要在高考前通过学校组织的测试;第二,经学校测试合格后,还必须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必须达到重点分数线以上。而并非像不法分子所说,只要肯花钱,就能拿到自主招生指标。
骗术三 混淆不同招生类型
一些不法分子故意混淆普通高考同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的概念,蒙骗考生及家长。考生入学后才知道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而是自考试点班、成教预备班或网络学院。
警方提示:广大考生及家长应从各级招生机构提供的正规渠道,了解学校的招生政策和招生程序信息,不要轻信社会传言和个人“许诺”。没有经过省教育考试院和招生院校办理的录取手续均属于虚假录取,最终取得的文凭国家是不予承认的。
骗术四 假借定向招生之名
一些骗子对考生家长吹嘘可以搞到定向招生计划的指标,只要考生和家长出所谓的“定向费”就可以进校入读,以此骗取钱财。
警方提示:教育部对定向招生一直在加强管理力度,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明确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一般不再安排定向招生,对定向招生人数、降分幅度也有严格限制,同时规定不得收取所谓“定向费”。
骗术五 利用查询录取信息时间差行骗
填报志愿结束后,一些不法分子抓住家长希望早点知道孩子是否被学校录取的急切心理,谎称他们可以通过“非常渠道”查询到录取情况,甚至谎称自己可以通过“内部关系”帮助考生顺利投档,以此向家长索取钱财。
警方提示:要预防此类诈骗手段,广大考生家长需持一个平静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因急于知道结果而落入骗子的“圈套”,应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查询。
骗术六 伪造录取通知书
录取工作结束后,当您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切莫因高兴而冲昏头脑,继而一股脑地将学杂费等款项全部打入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因为这时您手上拿的有可能是骗子精心伪造的录取通知书。
警方提示:广大考生及家长在接到自己没有报考的院校录取通知书时,一定要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了解情况是否属实,以防上当受骗。
高考结束,“疯玩”方式并不可取
高考结束后,压力骤然消失的考生们便开始忙于各大聚会、放松心情。拼酒、K歌、通宵上网、驾车郊游、下河游泳。每年这个时候,总有高度放松的考生在“疯玩”之后引发酒后打架、交通事故、溺水等恶性事故的发生,常常让即将踏上人生新起点的同学们追悔莫及。
为此苏州警方提醒广大考生:聚会时饮酒要适量。以免酒后举止失控,尤其是提醒女生最好不饮酒,要有自防意识;涉黄赌毒绝不能沾。为了发泄压抑的情绪,考生到娱乐场所玩,千万别喝陌生人给的饮料。对摇头丸等毒品,不能抱“试一试”的侥幸心理,要坚决远离;游泳安全要牢记。游泳必须量力而行,别在荒郊野外野泳。在游泳池或在海边游泳时,要弄清深水区的位置,若不是游泳高手,要带救生圈加以保护; 玩网游要适度。同学们考后适当上上网可放松一下心情,但不能陷在里面无法自拔,导致身心俱损,长时间的玩游戏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和同学聚会时牢记两点:安全第一,出门别忘和父母打招呼。考完后可以稍微沉淀一下内心,及时总结经验,使自己心理更加成熟;合理安排时间,起居有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正确对待考试结果,未来最重要的并非一个单纯的成绩,而是如何规划未来。考试失利的同学们,也不应盲目否定自己,应认真分析失利原因,然后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未来方向,走好人生道路。
志愿填报:
51美术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开启,让你不浪费一分上大学!咨询微信:artbaokao
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艺术生的报考神器:51美术网—美术高考报考指南
-
责任编辑:张毅关键字:高考,骗子,找上门